Skip to content

ANU暑期学校#

1-我的矛盾(提纲)#

纯粹生活与纯粹工作是不可调和的。他们的另一不同在于纯粹生活会让人快速陷入迷醉之中,至少一周或几件大事,才让人醒悟;而后者让人时时刻刻都充满了焦虑。

总结过去半年的科研生活与本周短暂的新尝试进行对比。重点谈论心态、时间问题。可以结合与Z君的叙旧之语,回顾(再一次)大学生活、心路历程。探索自己的寻找的可能性与生活的调剂。

2-惊奇#

#

这篇文章才是在ANU暑期学校写下的第一篇文章,编辑的时候把它忘掉了。第一让人占了去,姑且落个第五名罢!

正文#

中国人很早就描述过俯瞰之景色,比如“林海雪原”、“松涛阵阵”之类的。中国人也向往飞行,当我乘坐着波音787翱翔在12500公尺的高空中,透着小窗审视四周时,时间和空间都凝固了,不流动亦无所尽;这云海是静的,是波涛汹涌时候的定格;这云海是瓷盘,青花美妙、天穹覆盖。心里是惊叹,脑中是翻涌。中国古代文人,要是有一个能抟扶摇直上九万里,他将写下怎样的千古名篇?惊奇!这里是一个异样的世界。

云层渐渐稀薄,迎面而来的是向心的海水。这太平洋的力量真是难以估量;当他直立在我的面前时,窒息、惊慌,这是怎样的奇景,银河落九天亦有所不如啊!悉尼的夏天热烈而潮湿,没有久留,便奔去了堪培拉。小憩初醒,环顾左右,出了城走树丛环抱的公路,竟跟家乡没有什么分别。不过,渐渐地,也有些乐趣。 第一个便是看车牌。英文字母有自己的独特的构图方法,你几乎找不到他们在笔划粗细、笔势架构方面的设计,但在色彩、间距、字号、分割等方面,英文字母可以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——极具对比度的、清晰的、今人心旷神怡的——现代的美感。而中文书法多以黑白为主,少数利用色彩来标识类似”朱批“这样的特殊功能。同时,在笔划的头、身、尾设计上及其讲究,甚至墨量、轻重也能表现不同的情绪,在笔势架构上又丰富多样。想到这儿,偏偏评不出一个高下来,就能理解,为什么差异会带来痛苦。

这里的云彩极具童话色彩。海上云,仿佛让人置身于贾亭西,”水面初平云脚低“。草原上云,就是那整齐排列的稻草人,是农人亲手造的、勤劳而渊博。山上云,是蛇身雀尾,那是凤凰,正欲起飞舞动于九天之上。寄生于钢铁玻璃中多年后,这样的惊奇难免发生。家里的天空也是很通透的,但那些都是童年的记忆了。这块儿大陆的上空,生存着一位让人回归乐趣的神秘主教,她不断的造型,不断的安置,无论你的奔行的速度有多块,也能让你应接不暇,云影天光,其乐无穷。 自然或许是这样的一种形态:树要么松散高大,要么密集低矮;枝蔓从根部恣意散发,极尽舒展。枯藤老树,绝无萧索之意,反而虬劲魁梧,似有大口气,要再活上一千年;也有的身型苗条,风姿绰约,指尖托起的是玉盘珍羞,要献给天神。

异乡异景,可仔细观察,这难到不就是家乡么?这风景难到不就是自然么?

3-无题#

#

现代化的城市、对自然的过度破坏,让中国的年轻一代难以体会到一些类似于“草长莺飞”、“落霞孤鹭”的景致了。如果这个结论不能普遍成立,对我自己总是成立的。

黑土地上略有些单调了,不过家乡亦有些景致,就比如结烈河沿岸的湿地,外加低矮的灌木,层次错落的,也有些如画之景。我是见过鹰的;还有些趣味十足的枫叶,我总挑了些送给喜欢的人。

从家出来上学之后,就变得更加单调。东北的山、公园大同小异,文化的积淀甚少。来到北京,也没多体会到文化古都、名城的迷醉之意。当然这些失意多半是自己造成的,现在觉悟,高中、大学没有意识去感受,才造成了对风光和古城的失望。

中国人一直,在过去的几千年中,都是跟自然生活在一起的。成“和合”之境,是我们一贯的、最高的追求。现代工具设施对自然的入侵与破坏已经造成了一种人与自然的隔离;在恣意芳华的年龄,去无心感受这周遭花草虫鱼,实在是有些可笑。但这似乎是必然的,野蛮的发展、繁重的学业和经济压力……人与自然的和合怕只能出现在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”的诗句中了。

#

堪培拉却是不同的。

我在想,欧美的一些地方是不是与堪培拉类似,对自然的干扰几近为零,甚至有些“原始”。这种“原始”与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的鲜明对比是最有趣的部分。在ANU的校园里,你可以闻到花香,欣赏从根部就散发枝蔓的造型,看到满天繁星,听兔妈妈讲故事(大多数时间在吃东西),想象着群鸟争鸣带来的对未知的无限的好奇与忧惧。

暂时插入一段对建筑的描述。听薛华克老师讲(此处为意会),中国的城市是极度缺乏美感的,楼房的审美价值已被降到最低,简单来说就是“千城一面”。后来我自己在后海游玩时,瞬间对他的观点有些更深入的认识了。一个城市是什么样的,看来要先把一些丑陋的、无聊的、相同的楼宇拆掉,看看还剩下什么,那便是这个城市了。要拆北理工,那北理工便什么也不剩了,北外的图书馆是不舍得拆掉的,它的外墙充分体现了它的美感;北京五环六环,大部分也可拆掉,三四环可剩下一些现代建筑,内城里面,大部分的民居、宫殿都可以保留。我眼中的北京便是这样的清晰了,前门至天安门,繁华于世,威严即至,故宫与景山、什刹海、后海便是官与民的、正襟危坐与惬意的对比。北京就是一个:威而有闲,珠光宝气又悠得自然的地方。

回到堪培拉,我们沿着乡村小路来体会一下她的“原始”。离开家乡多年,我已经太久未见到毫无修葺的“乡间小路”了,这种“幽径”在我家是有的。这里的小路一般沿河才有。是“走的人多了”踩出的小路,是不平整的、蔓草丛生的小路。“五九六九,沿河看柳”虽写初春,用到这里亦恰如其分。只有在河边(莫朗格洛河)才有柳树。远望垂柳,果如新娘。走到一处,蜿蜒流转,彩镇童话,溪流、绿树、行人在一瞬间达到和谐,正是“弯弯的流水啊,蓝蓝的天;绿油油的草地啊,青青的山”。河流蜿蜒,就要过桥。桥亦是不可缺少的元素,“小桥流水人家”,这些总是在一起的,这澳洲人的审美与中国人也没有什么不同啊。沿河右岸向南走,过一片林地便似没有路了。我在林中,第一次看见了壁虎;我在这林中,也看到了“渔樵”之事。有些羁绊的小路,充满了陷阱与惊奇(残枝之下,中空也,猎人技)。继续向南探去(因我们看到远处的高架),果然是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我们发现了走出林地前往公路的捷径,便踏了上去。过了马路,来到高架桥下。有人冲上高架桥的陡坡,想一睹格里芬湖的面容,就像是看卢舍那大佛时候的那种意境,沿阶而上,卢舍那一点一点地出现,那视觉的冲击和心理的冲击是极其强烈的。是“神圣”与“惊喜的结合”,是“沿阶而上”和“从上至下浮现”的相映成趣。本想,格里芬湖的远襟要早出现,紧接着是如山的鼻子,再就是明镜般的眼眸……宁静致远,心旷神怡。哎哎哎,叹叹叹!这格里芬湖是个极害羞的美人,让一排排的“梧桐”(或许是梧桐)和垂柳做了珠帘,硬要惹你接近,亲自卷帘才满足呢!

#

沿着河边小路向东行,这是个10公里的自行车赛道,也有人在跑步,亦有些美丽的说不出名字的鸟和成窝的兔子。这里可以给予一切对湖光山色的前景的想象,树林阴翳,明暗相间,湖风先至,翠鸟栾鸣……真愿躺下,用肌肤去听,用眼睛去闻,用鼻子去看,用心去畅想,用脑去体会生命的律动。

来到一片小阔地,顺着敞口远眺,心是怦怦直跳,脚是不由自主,这是什么感觉啊!这是一见钟情啊!这湖光山色,该怎么形容?是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么?落霞亦如格里芬湖一般羞涩,蒙了纱,远远得躲在山后面,露出一点端倪,飞鸟翩翩,轻盈动人;确是“水共长天一色”的,只不过,现在是澳洲的8月,说秋有些早了。是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”么?这湖的大小真是恰到好处,我们大概在湖北中部偏西,湖水一映眼底且青山皆如含苞点缀或连缀在湖的三面,就像是明镜的花边,但却有无限的生机;恰当的布局让你情不自禁地想拥抱她,因为在她面前,人似乎有足够的伸展力了;“天光云影”只占云影,“天光云影”写的是蓝天白云,而且是成朵的稀疏的白云,倒映水中,任由群鸭推开湖面。傍晚以致,云有些阴,整体色调偏暗,云影充满水面,从中可以看到水墨画,是浓淡、排布的艺术。湖风扑面,空气湿润,这阴云带来的一点儿也不是压抑,而是让你极尽地舒展,让你心远意迁,给你无限的惬意与享受。落日尽于山前,便是“半江瑟瑟半江红”,因来的稍晚,“一道残阳”不复再现了。没有遗憾,凭什么怀念?我决定要走,让她成为记忆,让我永久的回味吧。

#

继向东行,折左向北由进入了ANU的校园,现在我们在河的另一岸。校园寂静,路面起伏,我们费了些功夫才回到住处(Bruce Hall)。

几日之行,饱睹风光,心绪万千,作文留念。

4-绽放#

低落的日子
在积累情绪
绽放于笔尖的
是风景的心情

绚烂过后
是没落
是空白
一次比一次
痛苦
一次比一次
来得快

不行走了
不感知了
让痛苦远些吧
爆发的狂喜也不要了
时间定格吧
让侵上的痛停住吧


我什么也无力阻止

5-我的矛盾#

#

说起英语学习,可真是一言难尽。即便是报了补习班,每天也努力地学习,还是觉得不可能把英语学好。老师教、自己学、英语环境,如果说这三点都满足就能把英语学好,怕我早就是英语能手了。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,更何况,从来都没有构建一个英语环境。这次到国外来,也有一些关于构建英语环境的想法,比如,用英语思考、心里默念别人说的话、查看国外动物园的网站……这一次出行,一般的交流用到的词汇几乎没有超过自己的水平(5000左右);但是稍微正式一点儿的服务与演讲就要涉及更多的词汇了,比如点餐、司机师傅在开车前、途中和终点前的温馨提示。如果要想听懂这些,确实要费些时日。如果把我放在国外,我想我回找一个外国人使劲儿地问,这个什么那是什么,来学习生词和句子。我还会尽可能的阅读英文的介绍和背景知识。我会尽可能地接触生活的每一方面,学习词汇和短语。我会尽可能的与外国人交流,回顾和展望,再进一步讨论文化。总结起来,无非就是最大限度的融入他们。

补充一些与X君的交流。“用英语思考、大量的基础阅读(课程)以及写作是较好的学习语言的要素”。

以上绝对是说的轻松,做起来难。时间,需要时间。如果每天需要3个小时,那就得半年才初见端倪。很显然,不可能每天有那么多的时间。如果,现在让我选择,我大概会进一步压缩社交与生活的时间,让工作的每一天尽可能高效和充实。因为我最近明白过来,不纯粹的休息总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。你根本无法得到生活的动力,那种休息纯粹是身体上休息,但精神上的乏不解,一样没有用。工作时认真工作、享受工作,攒钱度假,走远一些,时间长一些(至少一周),能在极大放松的同时获得极大的能量,可以支撑较长时间的倾情投入。正式打破了之前的平衡一切的理论,获取可以减轻一些痛苦。

继续说时间。这样我可以做一个较长时间的计划。一个月甚至几个月,工作中有成果有进展。澳大利亚是个旅游的好地方(这句话是个万能的句子)。这里的节奏适合旅游。不要很大的团,几个人一起,要有热情的、要有诗意的、有逻辑的。如果要做一些旅游的计划,就可以来澳洲。工作的环境也很重要,最好是有一个比较独立的空间,可以是开放式的,但要相对不被打扰。这样的工作条件可以让人保持良好的心情、积极的态度。当然团队也很重要,尤其是一个人的科研观念刚刚建立的时候。大多数情况下,是无法活得这样的工作条件的,所以只能随缘了。当然更希望,原则上生活与工作分开。工作的时间可以更长一些,留好需要学习的时间,尽可能压缩吃饭的时间(存疑,外国人吃饭时候聊天才是主业)。

当然,我们的生活需要调味剂,像一个诗人一样感受全世界的时候难免失去自我。而感受的目的恰恰是为了表达自我。要先失去(上一次表达),在逐渐找回本真的时候把他们写下来,发表出去或作为私家日记,再一次把自己放空,让内心充满渴望(当然也是空虚),一次文章便是一次调剂了。这是一种绚烂的调剂,一切的目的,一切的归宿。在工作中,似乎有点棘手。工作中的调剂又是什么呢?还没有答案,是生活么?就像体验的最终是写一篇文章,那工作的终结是什么呢?换个角度思考,写一篇文章是消耗,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渴望,那工作的消耗又是什么呢?让我们先放一放。

总之,我又拥有了一种新的体悟,可以较少痛苦。投入、调剂,无止境的思考与热情。

#

说起语言学习,不得不说起法语的学习。法语的学习最终让我寻到了一种生命的可能。不知道过去是不是同样的感受,觉得自己的未来已经找到。我这次聪明了,不那么说一定。我想未来几年应该是这样的,而且对这种生活的可能性,让人绝不怀疑。

这种生命让人极其丰富。这种生命要求你极大的融入生活。为什么我刚刚认识到自己要极大的融入生活?高中毕业的时候便有一些萌芽,但是那时候做的只是对学习的反抗,以为不学习就是生活了。其实不是。而新学习一门语言让麻木的神经苏醒,原来,我们那么不了解自己的生活的城市(当然这也有C君对我的刺激),地标、民俗、文化、交通、动物园、科技馆、饮食、天气、法律、电影院,一切一切的生活就在生活之中。重新学习一门语言就需要掌握这些词汇,就需要用耳朵听,用眼睛看,用心去感受。除此之外,学习新语言让我解开了一个疑问:我究竟忘了什么?我忘了要好好地做作业、听课、好好复习,要努力跟上进度,要花费长时间的进行训练和拓展,当然看书一遍不足够,就再来几遍。我所会的只是突击考试罢了。

文初作于Questacon(科技馆)G层Cafe外,录必思断,无法续写,残文而已。

6-尾声#

#

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,会不由自主的展现自己的潜意识,表现自己本能的欲望。比如说,一些人自愿的、不自愿的学过音乐,国内从未露过一手,到这都显得无限眷恋了;比如说,一些人愿意玩游戏,国内每日忙得喘不过气来,到这恨不得玩儿到天亮;比如说,一些人享受清寂,国内被迫的介入到复杂的关系中,这回可不用理那么多了。当然,也有些人一直在工作,还有些人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逛街。

这人物群像,总不是那么好描述的;判断一个人也是极其的困难。为了让事情变得简单,我们总是愿意采用简单的思维,比如二元对立。一个人是健谈还是寡言,一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。但一个人往往要更复杂。这健谈或是寡言,要再加上条件,比如“与陌生人在一起”,才更有谈论的意义。最后,我们可能会得出结论,这个人既是健谈的又是寡言的,看似十分矛盾,实际上又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成立的。因人的复杂性导致人往往没办法被打一个便签就可以代表他的全部,遇到相似的情况,就要多思考一下,已有的评说背后的真实意图。

人的复杂性又在于人人不同。全世界有70多亿人口,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。抛开人种的、性别的差异,人人不同的原因在于经历的无限性和思考的无限性;区域内或许会造成经历的同质,但是思考绝不可能是一样的。要想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,就要想办法从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入手。但是,我们面临着一些极大的困境。社会对人的要求有它的传统,我们的榜样总是那样的。人们总是不自觉的被学习各种能力,甚至思维方式和思考内容。我们可以用烙印来形容这种现象。时代的烙印、学校的烙印、家庭的烙印……

#

以上种种复杂性在人群里都表现得十分明显。最活跃的因素、最有趣的部分就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。作为一个观察者,面对这些复杂性既欣喜又苦恼。欣喜在于生命的可能性又被扩展,苦恼在于难以把握人最深层的需求和渴望。

最好的方式便是自我反思,任何试探性的谈话都无法介入。面对外人,总是会有所隐瞒。自我反思的时候,需要做一些小小的研究,更要极度的向自己敞开自己。当然,也会存在一些细微的、无法体察的特征,就只能留给未来了。

#

回到熟悉的环境,伪装便回来了。你又变成了那个别人熟悉的你,是A的孩子,是B的同学,是C的好朋友。戴着不同的面具,在不同角色之间切换,表现你一贯的风采和绰约。

真的自己在哪里呢?在长时间的面具之下呢?还是在短暂的抽离之中呢?

无论如何,都要过得幸福。

7-生活和工作#

#

在这里我所定义的生活和工作都是纯粹的。之所以要定义这两种生存状态是因为我常常会在平衡中陷入一方,索性定义两种纯粹的概念,以便区分。

#

生活便是没有工作,工作便是没有生活。

我很容易在生活中迷失,自以为人生就是生活的样子,是纯粹的感受的状态。在这种状态里,你无需解释,你带来的就是一切美。这也蕴含着失控的风险,很容易造成情感和精神崩溃,表现为情感的恣意表达和欲望的无限膨胀。往往需要一条渠道来发泄,同时这条渠道也起到了休止符的作用,让自己在欲望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得到放松,甚至解脱。我发现这条渠道就是写作。写作往往能一次性地卸空最近一段时间的情绪,让人重新变成一块儿干燥的海绵。在尚未开始汲取水分的时候,及时地切换到工作状态中。这是极其理想的状态,因为在事情的开端做决定,总是不会受诸多既定因素牵绊。这样也就免于迷失在生活之中,免于深陷痛苦刻刻灼心。

当然,我也容易迷失在工作之中,自以为人生该是工作的样子。工作时候,是纯粹的自我实现的状态——在不断的汲取知识和技能、达成目标、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。生活似静秋之水,工作似夏花绚烂。工作也是一种运动,比较起来更像是瑜伽。工作在某种层面上又让人成瘾,不管是外部督促,还是内生的责任感,工作起来便停不住。所谓迷失,就是日复一日的工作时间对生活时间的侵入,最终则几近完全占据,是迷失在时间中了。可是,又怎么解脱出来呢?